1. 首页 > 研讨体会 > 调研报告 > 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正文
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

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

更新时间:2020-11-08 11:21:53

调研报告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比较复杂,要想更好的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就必须要准确的定位宏观经济形势。从本质上理解,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为集中决策机制。由于政府集中决策机制存在决策参考的信息不完备、评价政策效益的机制不完善两方面的缺陷,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可能演变成规范意义上的不恰当行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脚步的袭来,做好宏观经济调控是应对国内国际市场变化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它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整和经济指标的控制来渗透至微观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整体的发展和变革。

在国家宏观调控不断优化的同时,国家审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手段,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监督主体地位两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国家审计可以成为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决策的信息提供者和政策效益的监督者。国家审计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路径则也集中在这两方面。针对目前政府审计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时面临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审计人员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加强审计创新,开展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益审计,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质量,以促进政府审计进一步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作用。

但是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如何?主要的作用又有哪些?存在什么问题?在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市场缺陷提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基础。在政府机制的框架下,同市场机制一样,人们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既有矛盾又有合作,机制运行的动力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个人逐利行为。如果机制的架构适宜,那么通过这一机制架构会有助于将分散的个人逐利行为导向全民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产生机制,就是政府决策的机理制定出的一个最优化的政府机制模型。

二、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审计作为当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一种经济监督手段,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审计的特点是权威性、独立性、公正性,这三大特点就决定了它的综合经济监督地位、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以及间接调控地位。宏观经济调控以增加就业实现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以及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基本目标。

(一)较高层次的监督地位 

审计在整个宏观调控中处于高层次的监督地位,是国家宏观调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审计是国家授权委托的,并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及其他审计和会计法规对国家部门和各级政府、财政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经济主体实施经济监督活动。审计通过专项监督和日常监督,对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部门和单位在多个关键时段所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管控。通过对国民经济各个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监督和管控,保证中观层面的各个经济主体都按照相关财经法规依法办事,推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相关方针的有效贯彻实施。不仅如此,国家和法律赋予审计以权威性,因此审计不仅有权监督地方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对财政、税务、工商、物价部门等专门机构进行再监督。审计通过监督主要的职能部门,从源头把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整顿市场秩序,以保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国家机关和政府层面的正常规范执行。

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暴露了诸多固有弊病,比如市场的逐利性浪费了资源,并且产生了不均的资源配置,环境污染加剧等一些问题。此外,因市场机制有明显的滞后性,由此也逐渐暴露出弊病,给经济的顺利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审计监管手段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体现出综合性监管的特点,其地位和重要性都是无法替代的。总的来看,在整个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工作的监督地位非常高,它也是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审计监督涉及的方面较广,实现的是全方位监督。既有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还包含宏观调控职能的税务等专业性监督,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有效推动了宏观经济健康发展。鉴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缺少审计监督或是存在审计监督不力的情况,就无法全方位落实好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在这一形势下,就很难获取到真实的执行信息。

(二)独立的间接地位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审计是处于间接调控地位的。在调节与控制宏观经济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调控;另一个是间接调控。与财政、金融、计划等部门不同,审计主要是运用经济监督职分析和处理微观审计,而不是对宏观经济的直接调控和管理,由此作出审计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审计作为调控的中介,能将必要的信息传递给宏观调控。在利用审计间接调控时可以将其他直接调控手段一起应用其中,较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最终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

而且审计的本质特征就是独立性,审计机构必须是单独设置的,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的专职机构。审计在人员、组织、经费和工作上都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以保证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各个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监督和检查。由于审计的独立性,因此不会像财政、金融等部门那样直接参与宏观经济调控,而是通过合规性审查和微观的审计分析得出审计结论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审计是间接参与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中的。审计通过对宏观调控的重点方向和目标领域进行调查,并通过数据资料,分析得出一些趋势性和异常性的现象和问题,反馈给宏观调控部门以便于其对重要领域进行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所以,审计并不直接参与市场行为和调控政策制定,而是通过反映和分析经济现象,为中央的宏观调控传递相关信息,处于一种独立面间接的地位。

(三)综合经济监督地位

综合经济监督是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发挥的主要作用,突显出公正性及客观性。审计监督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专项监督、日常监督,审计监督能全方位的检查、控制参与国家财经活动的各个主体,进而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特点,其重点是监督经济活动,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也不直接参与到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并且审计结论的可依赖性、权威性较高。

三、审计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一)信息反馈,方便政策制定

在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由于国民经济正在处于转型时期且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不够及时完整,难免会出现政策制定方向偏差或政策执行贯彻不够彻底的情况。审计机关因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限,因此可以通过对国民经济的经济活动进行日常和专项的审计,获取一手的财务信息,并真实完整地提取能够反映出宏观调控执行效率和效果的数据资料。对于执行效果不够良好的政策,中央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审计资料,获取准确的依据,分析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查明原因,以在政策的具体方面进行调整或加大贯彻执行的力度。审计不仅可以提高政策本身的执行效率,还能通过分析市场表现,找出调控政策的优势和缺陷,进一步发挥政策优势,及时纠正和改善缺陷,以为宏观调控部门进行下一轮的政策制定提供指引和目标,更好地推动政策制定和完善。 

(二)加强经济管理,保证政策执行

国家经济的管理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上的调整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其中难免会产生政策和现实不相适应的状况,例如政策实施效果差,执行能力不强和调整方向偏差等,则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审计可以在经济管理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一来,审计可以迅速有效地挖掘出国家经济管理和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深入的调查找出原因,帮助政策更加接地气地落实到实际的国民经济运行当中。二来,审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对相关部门的行为进行监督,可以保证各个部门按照章程和方针办事,避免出现大幅影响国民收支、外汇平衡和财政收支的违规行为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能相互靠拢,经济调控政策运行更加顺畅。 

(三)维护市场秩序,减少贪腐现象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社会制度也有待完善,在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经济调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短视性的特点,难免会发生一定的寻租行为以权谋私、违法乱纪、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党风和经济秩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来约束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国家审计可以通过监督职能的发挥,约束社会公权力,严厉查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国家的各项财产和资源,整顿风气,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公开政府开支,加强社会监督,将权力关在笼子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约束市场中企业的行为,使得企业严格按照法规和准则进行财务活动,减少行贿和偷税漏税的现象,把企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上来,并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规范,帮助企业向标准化和国际化方向转变。因此,审计可以有效的维护市场秩序,减少寻租现象,兴利除弊,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审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积极改进审计工作,加大其产生的作用,与此同时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此初步形成。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及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等方面,将审计监督所具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随着经济改革深化以及新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利益格局和各种经济关系,随之不断出现各种新问题和新矛盾,也相继暴露出审计工作发展中存在的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审计独立性不强。政府在财政上受托于国家权力机关、最终受托于人民的财政关系,并没有通过监督模式来反映出来,外部监督效力缺乏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也没有公开政府行为。在这一形势下就使各级人大和上级政府对本级政府的经济活动无法及时、完整地掌握,很难进行有效监督。

2、不全面的审计内容。从近年的发展形势来看,尽管我国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仍将审计内容局限于传统审计领域,即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政财务收支范畴的真实合法检查依旧是审计目标,没有超出该范畴。近年来,审计工作也发生内容方面的变化,把绩效问题也列入其中,但是绩效审计并没有被当作是独立的一项审计类型。

3、审计形式单一,审计效应滞后。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是我国审计基本形式,而这些仍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对经济活动每个环节的监督,并给予一定的制约。还要对决策环节加以重视,一旦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仅靠事后审计根本无法挽回其产生的损失。

4、产生的审计效果不明显,审计成果利用程度不高。我国在加大力度做好审计查处工作,但是对所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纠正率很低。所以,还大量存在着审计难执行现象,审计成果也没有较高的利用程度。

5、审计人员缺少较强的宏观意识。我们大部分审计人员立足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站位不够高,缺乏大局意识和宏观意识。 

五、下一步审计在宏观调控工作中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宏观经济调控也在不断地调整和进步,要充分发挥审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要提升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手段,用更加科学和国际化的眼光来指导审计工作。要想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调控,审计工作必须在以下几点得到加强:   

1、加强信息工作,捕捉事关政府宏观调控行为决策的可靠信息。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要熟知宏观经济知识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国家审计人员要牢记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坚持公正、客观的反馈信息。同时,逐步考虑从国家审计监督领域的全范围考虑,系统性的进行筛选、综合和分析,为宏观调控行为提供多方位的参考依据。   

2、提高监督层次,构建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行为效益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审计监督应继续强调有利于财政、货币、产业等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保障宏观调控行为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客观评价各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效益,在保证合法性的基础上促进效益性。

3、优化审计人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养。由于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能力,还要有很高的道德素养,为此,必须加快国家审计队伍的培养,为国家审计工作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4、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寻求理论指导上的突破。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利器,为此,我国必须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参照国际先进理论观点,改良现有的审计理论,以便在新形势下更好地解决审计工作中的现实问题。

5、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使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科技的进步、电算化的普及和支付手段的革新,审计必须与时俱进,摸索出更加先进可行的审计方法,以提高审计效率,发现国民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或问题,分析其原因,使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浅析宏观调控中审计监督的地位与作用】相关的文章

网站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