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计划总结 > 年终总结 > 2021年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正文
2021年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

2021年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

更新时间:2021-01-15 10:20:03

年终总结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2021年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2021年某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第1篇

2019年,XX县是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专项资金57.5万元。自我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实施方案报经省、市气象部门同意后,我局迅速召开动员部署会,逐项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到人,分月督促进度。目前,各项工作任务基本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建设

1.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一本账”

按照CIMISS系统、气象灾害风险业务等数据要求,今年汛期前,我局收集并更新了历史气象灾情、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内涝隐患点以及重点单位、防灾减灾设施和救灾人员数据,形成气象防灾减灾数据集,汇交至上级气象部门。

2.绘制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张图”

综合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数据、地理信息系统,绘制、修订本县气象防灾减灾地图。气象防灾减灾地图包含辖区“遥感影像图、气象防灾减灾地图主图、气象防灾减灾信息附表、气象灾害防御计划或防御服务策略”等内容。气象防灾减灾地图、气象灾害风险图在我局业务平面大屏动态滚动展示,同时依托安徽省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一体化平台对防灾减灾地图进行数据化、动态展示。

3. 织密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一张网”

将本县党委政府和主要涉灾部门,乡镇、村以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气象信息员等手机号码纳入气象手机短信群组,并在汛期前完成更新。依托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显示屏、互联网、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形成基层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一张网”。

同时,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本地应用,2019年,我县基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延伸至100%的乡镇。

4.制定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流程规范“一把尺”

按照《基层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基本标准规范》及《安徽省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标准规范(试行)》,按照本县灾害发生的特点、灾害的影响,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的“叫应”工作制度,形成了《XX县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技术规范》。制定气象灾害分级防御服务规范。修订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针对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服务中的重要环节、关键节点,建立工作留痕制度。凡是达到我市“叫应”制度启动条件时,及时启动“叫应服务”,2019年度,共启动“叫应服务”23次。根据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留痕管理制度和工作实际,我局组织每天填写《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日志》。

积极做好我县气象防灾减灾基本信息对接,实现省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一体化平台的本地化应用。防灾减灾数据、气象防灾减灾地图、规范制度等信息在平台接受统一管理和考核。

5.充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队伍”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气象灾害防御业务队伍建设,落实气象灾害防御业务工作责任制,我局成立了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工作组,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分管负责人担任副组长,业务骨干人员为组员。同时,根据《关于调整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工的通知》(寿气党组发【2019】5号),我局业务分管副局长兼分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

健全由县、乡(街道)党委、政府以及涉灾部门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人、基层气象信息员、重点单位负责人构成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队伍,在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明确1名气象信息员。根据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2019年4月29日,我局举办了全县村级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全县25个乡镇278个村(街道、社区)303名气象信息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会。2019年10月24日举办全县乡镇信息员工作培训班,共25名协理员参加了培训会,并进行了优秀气象信息员表彰。乡镇气象信息员安装应用智慧气象信息员平台,应用覆盖率达到45%。

6.推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标准化业务

按照《基层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标准化建设指南(试行)》(气减函〔2017〕24号)及《安徽省基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标准化建设规定》(皖气减函〔2017〕19号),开展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标准化建设,达到“一个业务平面,一套业务系统,一系列预报服务产品,一套服务流程,一套管理制度” 的基本目标;实现中小河流、山洪沟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基础信息全覆盖,重要隐患点监测预警全覆盖,预警信息发布防灾减灾责任人全覆盖。

7.推进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依据《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我县推进2019年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在窑口镇、保义镇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的建设。

二、发展直通式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

1.做好基础信息入库

按照《全国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数据存储规范(试行)》(气减函〔2016〕66号)和《2017年智慧农业气象数据建设方案》(气减函〔2017〕44号)等文件要求,收集种植结构信息、地理信息以及农业气象指标、“直通式”服务对象等信息,并纳入省级农业气象大数据库。

2.开展智慧农业气象平台推广应用

积极推广应用惠农气象app,积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宣传惠农气象app的功能及作用,发展注册用户977户,覆盖了8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依托惠农气象app,定时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为用户提供交互式、个性化、针对性农业气象服务。

3.做好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

收集、更新本县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1158户,以手机短信、惠农气象APP、微信等形式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并建立包括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在内服务台账或日志。2016年,我县成立了由涉农专家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每年开展联合会商并制作发布产品15期。同时,利用省级制作下发的大宗作物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业务指导产品共31期开展服务。

4.开展农业气候、农业气象灾害区划

在省农业气象中心指导下,2019年我局完成了冬小麦种植适宜性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冬小麦干旱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

5.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

根据实施方案,我局主要开展了设施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地点位于安徽瓦埠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内,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安装在国运葡萄种植合作社附近,为葡萄种植、管、收提供全生育期、全流程的农业气象服务,建立相关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

三、做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气象保障服务

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略要求,落实《省气象局 省扶贫办关于实施气象助推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助力脱贫攻坚,发挥“惠农、聚农、爱农”三大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功能,推进专项建设融入脱贫攻坚战略。

四、严管资金,科学使用

项目总投资57.5万元,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财政部《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气象部门业务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气象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对经费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了专款专用,合理地使用项目资金。2019年6月,执行预算资金进度达50%;2019年9月,执行预算资金进度达75%;预计12月25日,执行预算资金进度100%。

2021年某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第2篇

一、“三农”专项任务落实及目标完成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两个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1.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府办副主任、农办主任和县气象局长任副组长,民政、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2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为农服务领导小组、县应对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和县气象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突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救援抢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县气象局内,由县气象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全县11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县委书记谢代银亲自审查立山村显示屏建设方案,副县长朱俊华二次到项目现场指导,亲自为《县气象防灾减指南》作序,为项目推进给予了有力的保障。

2.召开专项会议。2014年5月15日,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涉农部门,乡镇分管领导,现代农业企业、专合组织代表参加的“县气象为农服务需求调查座谈会”,征求涉农部门、乡镇和农业企业代表的意见,市局领导和业务人员到会指导,为推动我县“两个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制定政府专项规划。2014年7月,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文件明确指出:以中央财政“三农专项”试点县为契机,力争到2016初步建立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县、乡、村三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农村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应急减灾工作机制,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推进县“三农专项”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

4、建立绩效考评机制。2014年7月,县目标办制定了《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将“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和农村防灾减灾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责任落实和考核。采取动态考核的方式进行评分,年终统一汇总并经县应对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县目标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5、健全气象为农服务机构。2012年,经中共县机构编制委员会研究同意,组建了“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核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人,确定有专人负责气象为农服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人影作业、农用天气预报、农作物生育指标适应性研究等工作,为农业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提供技术支撑。

(二)深化部门合作,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

近年来,我局积极推进气象工作政府化,深化部门合作,实现了气象工作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的转变,部门工作向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合作转变。县气象局先后被列为县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县地质灾害防御指挥部成员单位、县森林防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指挥部成员单位、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县农村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已合作多年,今年再次协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今年,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田间农情调查等《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活动6次,形成了《气象服务“三农”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调研报告》,收集了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大宗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关键生育期指标,制定了《县农业气象服务周年工作历》;签订了《农业气象服务合作协议》和《林业气象资料使用合作协议》;组建了县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

(三)科学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以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在深入田间地块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县2014“三农专项”实施方案》和《县2015年“三农”专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一步修订完善县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积极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过程,细化、订正省、市两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先后制作农用天气预报18期,春耕生产、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专题服务产品13期。

(四)加强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和气候区划

在调研当地农业气象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农业发展思路,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市局领导和业务人员的指导下,与涉农部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共建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田和观测站网布局。

2014年9月至11月,在县镇村万亩甜橙试验基地,安装了6要素自动气象站1套、土壤湿度观测仪1套、电子显示屏1块;在现代农业园区中药材基地安装6要素自动气象站1套、实景观测站1套、电子显示屏1块;在回马镇蔬菜基地安装4要素自动观测站1套;在卓筒井镇东坡村蔬菜基地安装7要素温室小气候观测仪1套、电子显示屏1块,在立山村信息服务站安装全彩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1块;在象山镇永南坝村蔬菜基地安装10要素小气候观测仪1套;在镇泉水村水产养殖基地、吊脚楼村信息服务站、卓筒井镇槐花村、安乐村、为干屏村油桃基地各安装电子显示屏1块;引进了省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和市综合业务监测平台,为切实开展光、温、水、土壤湿度、光辐射、CO2等气象要素指标观测和直通式气象服务奠定了基础。并将观测数据纳入省级信息传输及存储系统,利用数据开展农作物指标和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

同时,在省、市局农气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县主要农作物之一油菜和特色农作物之一甜橙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图集;县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集正在编制中。合理的气候区划将对我县种养殖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

(五)深入开展直通式服务。将全县19个现代农业产业化企业、4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3户养殖大户和306户村、社区负责人均纳入手机短信平台和省公众气象服务平台管理,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合作长效机制。采取与县农业局有关领导、技术人员不定期走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与98%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全县直通式服务对象达145户,签订《直通式服务协议》大户10个。并通过电视、手机短信、QQ群、微博、微信、党政网、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广播、省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农经网等媒介,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

2014年及时更新完善由300余名村级气象信息员、11名乡镇协理员、300名地质灾害监测员、100余名防御责任人组成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全部纳入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系统管理和定期培训,并由县应对气象灾害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县乡镇气象服务站管理办法》和《县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管理办法》。全县300个行政村,6个社区实现全覆盖,覆盖率达100%。信息员将农业气象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村(社区)覆盖率达95%以上。各乡镇(社区管委会)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300余份;局统一制作和印发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县气象防灾减灾指南》10000份、《气象科普读物》3000份;华风影视集团无偿支援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影视专题片8部用于宣传。

(六)气象服务效益

充分依托乡镇农技推广、植保、土肥、种子、畜牧兽医、水利管理中心所、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等基层队伍和力量,加强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沟通和联系,收到了较好的服务效果:今年我县出现了春旱、伏旱,市、县局领导、业务人员与县农业局专家一起,深入旱情严重的隆盛镇、天保镇、卓筒井镇等,实地开展调查,撰写了旱情监测报告3期。同时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及时缓解了旱情,预估减少全县抗旱支出及持续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5000万元。同时在抗击“8.9”、“9.11”、”10.27”暴雨及“3.20”、“10.11”寒潮期间,我局及时发布各类气象信息28期,提醒种养殖户、涉农企业、专合组织等直通式服务对象采取有利措施减轻灾害损失。今年3次暴雨均未造成人员伤亡,“8.9”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239万元,“9.11”直接经济损失1162万元,“10.27”暴雨损失不明显,由于气象信息传递及时到位,今年因暴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创近年来的最低。8月中旬,针对甜橙基地白飞虱严重的情况,我局与农业局专家专程实地调查,向生产企业——盛品果业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企业根据我们的建议及时采取有利措施控制了病虫害的漫延,最终消灭了白飞虱,使当时濒临死亡的果树得到了重生,企业也焕发了生机。

(七)稳步推进乡镇(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服务需求,按照《省信息服务示范站建设标准》,拟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气象服务站、村农业气象服务站、卓筒井镇立山村农业气象服务站等三个农业气象服务示范站。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二、资金使用情况及绩效

1、2014年“三农”专项资金共计1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50万元,地方政府匹配50万元。

2、资金支出情况:113万元。其中,气象观测设备62万元,电子显示屏39万元,气候区划和风险区划3万元,引进综合观测业务平台费2万元,宣传资料费7万元。

3、绩效评价。各项支出均符合《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使用范围,初步形成了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试验示范基本框架和“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农村应急减灾工作体制机制,受到县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涉农部门、镇乡、新型农业企业、专合组织、重点大户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和后期打算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县大宗粮油农作物生产相对稳定,特色农作物受资金、技术、市场的压力,发展相对滞后。

2.“三农”专项资金规模严重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很高,争着试点,更希望得到扶持资金和技术支持。

3.气象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特别是丘陵地区农作物精细化气候适应性研究目前还是空白。

(二)后期打算

1.加强汇报和沟通,多方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2.完善升级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优势。

3.做好县镇万亩甜橙基地、隆盛镇中药材种植基地、卓筒井镇油桃基地和蔬菜基地等四个农作物生育指标试验基地建设和气候适应性研究,编制县种(养殖)结构布局图,建立农业气象服务指标集和专家知识库。

4.继续做好其他工作。

2021年某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第3篇

近年来,气象局根据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制定上报《宜君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并依据省局减灾处、计财处《关于2016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的复函》(陕气减函〔2016〕22号)、《关于2017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的复函》(陕气减函〔2017〕22号)所批复方案,明确项目重点工作任务,全面实施专项建设。现将气象局三农专项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任务完成情况

(一)积极推进“政府主导”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1、政府主导,加强组织。近年来,气象局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通知》、《宜君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的通知》、《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成立宜君县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副主任、县气象局局长任副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发改、财政、农业、果业、水利等2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为农服务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气象局,由县气象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同时,每年在县政府召开防汛抗旱及防灾减灾工作会议上,与各乡镇签订气象防灾减灾目标责任书,将气象防灾减灾列入乡镇目标考核内容,加强了乡镇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枢纽作用。

2、建立“四个全面融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机制。一是积极与市生态中心、气象台,县农业局、广电局、水务局、国土局、果业局、林业局签订气象为农服务合作协议,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果业局园艺站签订了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服务合作协议,建立了由气象、农业、果业、林业等多部门的技术专家和农民专家组成的涉农专家联盟。二是开展了种植、养殖大户等重点服务对象的技术培训、农业气象决策咨询和农业气象服务的技术指导及森林防火监测预警服务。三是建立了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防联动机制,形成了多部门的为农服务格局。四是积极参加乡镇人民政府防汛防滑演练和市、县防汛指挥调度视频演练5次,提升了安全度汛的应急保障和处置能力。

3、健全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的运行,通过积极争取,宜君县人民政府、各乡镇人民政府均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纳入到政府应急预案体系。同时,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气象局制定了尧生镇唐家塬等村组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建成了唐家塬等10个村气象信息服务示范站,出台了村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4、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气象局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理念,积极推动由县政府主导,财政、农业、气象等部门参与的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县政府出台了政府购买文件,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服务等工作纳入政府购买目录。建立涉农专家联盟和工作机制,每年开展联合会商、调查2次以上,联合制作发布产品5期以上,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实质化运行,所有乡镇政府(街道办)实现了预警信息电子化(微信群)传输,将预警信息及时接收、有效传播、快速响应工作纳入所有乡镇政府(街道办)目标考核;气象装备年度维持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在全市开展了气象装备维护社会化试点工作,有力推进了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服务发展。

(二)提升乡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1、明确乡镇职责,推进职能法定。近年来气象局大力推进乡镇气象法定职能工作,将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工作纳入乡镇考核,各乡镇均设立了公共气象服务岗,经费全额列入了财政预算,乡镇公共气象服务岗人员招聘工作已全面完成,各乡镇、街道办设立气象专岗1名。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建立了由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同时,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印发了《关于上报乡镇气象工作人员名单的通知》,落实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

2、加强为农宣传,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

(1)印制、安装了7个乡镇、1个街道办气象工作制度8块 ,10个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示范站工作制度40块,落实了镇村的工作职责。二是制作安装了二十四节气墙体宣传58米。印刷8类科普宣传资料和宣传册,印制了气象微信二维码、短信定制宣传单2万份,新增了“宜君县气象员”微信号。并将宣传单、册等发放至各乡镇、村、户,加大为农服务宣传覆盖面。

(2)积极打造五里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镇建设,安装墙体科普宣传30米,印制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册1万份,开展乡镇公共气象服务岗人员业务培训1次;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标准化业务建设,加强SWAN本地化应用,推进宜君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标准化业务;积极与省信息中心协调,尽快完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五里镇试点延伸,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急责任人132人全覆盖;构建气象防灾减灾群策群防体系建设,继续利用宜君县气象员微信预警服务账号,政府均建立微信群(宜君县政府督查群和宜君县防汛防滑工作群)和乡镇政府工作群,开展服务。县局长主动加入县级微信群、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个人微信,负责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宜君县气象员微信号(PC版)加入乡镇政府工作群,负责发布各类气象信息、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通过宜君县气象局和宜君预警发布2个微信公众号,印制了气象微信二维码、短信定制宣传单2万份,覆盖率达100%(含全县的村支书、村主任),开辟了气象服务新方式、新途径。同时建立覆盖乡(镇)领导、村支书、村长及村民组长、网格员、村级互助组的气象信息员队伍,重点发挥由乡(镇)干部、村支书、村长组成的气象协理员作用,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并实施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

3、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管理。一是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印发了《关于上报气象信息员名单的通知》,由乡镇政府统一上报,做到了县、乡两级有备案,人员落实有依据,对352名气象信息员的信息进行了更新,并录入到气象信息员平台,实现了对气象信息员的实时监控和考核,更好地发挥了气象信息员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农村覆盖率达到了100%。二是制定了《宜君县气象信息员管理办法》,举办了人影及气象信息员培训班2次。三是将镇村两级气象负责人、工作人员及村书记、主任等信息录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着力解决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科学建设,合理布局。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在深入田间地块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气象局完成了《宜君县气象局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报批,并实施了县级为农服务系统建设,安装了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建成了一机四屏,构建了四大功能区的宜君县综合业务服务系统(包含宜君县人影指挥中心和宜君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主要由多普勒雷达接收终端、人影空域申请系统、灾情直报系统、渭北人影联防指挥中心业务系统等16类系统构成,进一步实现了县级业务系统的集约化,升级改造了核桃、苹果小气候监测站;建成了棋盘、福地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大棚温湿监测仪20套,设立了户外大型标示牌;完成了宜君县互联网+智慧平台建设,开通了手机app;建立了覆盖农村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进一步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能力。

2、深化合作,开展服务。气象局积极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田间农情调查等调研活动2次,收集了玉米、小麦农作物和苹果、核桃特色经济作物关键生育期指标,制定完善了《县农业气象服务周年工作历》,开展了苹果园铺设地布、反光膜技术实验和玉米、苹果、核桃的专项服务;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过程,细化、订正省、市两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将全县145个农业专业合作社、39户养殖大户的负责人纳入手机短信平台管理,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合作长效机制;采取与县农业局有关领导、技术人员不定期走访、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与184个重点服务对象建立“直通式”联系;通过电视、手机短信、QQ群、微博、微信、政府网、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媒介和面向2个现代农业园区、50个农业合作社推广应用省级智慧农业.app,开展交互式、个性化、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进行传递。

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2016年中央三农服务专项资金使用表

 

项目

用途

总金额(万元)

1

专用设备购置

业务用台式机、笔记本、数码相机、投影机

10.34

2

专用设备购置

手机APP开发及为农服务会商高清会商系统

8.13

3

专用设备购置

为农服务系统平台建设

6.03

4

专用设备购置

福地、棋盘现代农业园设施大棚温湿监测仪

6.97

5

设备购置

气象信息示范站桌椅、文件柜

1.30

6

制作印刷费

微信彩页、制度牌、标识牌、墙体科普宣传栏

11.72

7

信息传输费

通讯费

1.90

8

维护费

业务平台、乡镇监测站维护、水、电等费

3.61

总计

 

 =SUM(ABOVE)50.00

 

2017年中央三农服务专项资金使用表

项目

用途

总金额(万元)

1

专用设备购置

业务计算机、笔记本、彩色复印机、一机四屏

10.71

2

专用设备购置

棋盘现代农业园区气象监测站

1.80

3

专用设备购置

省局自动土壤水分仪

5.50

4

专用设备购置

省局软件开发费用

2.00

5

设备购置

省局技术服务费

6.00

6

制作印刷费

微信彩页、制度牌、标识牌、墙体科普宣传栏

3.81

7

维护费

水、电、区域站、大喇叭等维护费

4.90

8

信息传输费

短信、电话、区域站、小气候站、大喇叭等通讯费

4.54

 

印刷费

为农服务材料打印

0.74

 

 

 

 =SUM(ABOVE)40.00



根据中、省三农项目批复的实施方案,项目总投资90万元,其中2016年50万元,2017年40万元。项目资金财务收支均取得了正规票据,合同、协议及签字、审批手续齐全,资金使用合理规范。项目结束后,2016年经陕西公立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计,项目实际使用经费50.0万元,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健全,资金符合核算要求,账目清晰完整,经费使用合理,符合项目管理要求。2017年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正在审计中。

三、项目效益发挥情况

近年来,宜君县气象局积极实施中央“三农”气象专项建设,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大胆探索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机构和运行机制,气象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实现了镇办气象职责“三化一到位”,乡镇设立了公共气象服务岗,与果业、林业、农业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玉米、苹果、核桃等专业气象服务,在棋盘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福地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立无线温湿大棚监测系统。为了进一步推进我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宜君县政府已将乡镇气象设备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气象局建立了气象综合指挥中心,提升了宜君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当有灾害性天气时,能够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减轻了灾害损失,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021年县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建设工作总结】相关的文章

网站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