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讲话稿 > 工作报告 >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正文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更新时间:2021-03-03 17:08:05

工作报告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第1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活动开展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我市文化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先后改造了五松山剧院、长江文化苑,新建了过渡性博物馆,铜都电影城改造、市图书馆扩建工程也正在建设之中。目前,我市有各类建成和在建的市级文化设施6个,县、乡镇、社区(村)文化馆(站)11个、图书馆(阅览室)80个,各级各类文化广场 10多处。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文化设施面积约 15000平方米。天桥社区、朝阳社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社区”,铜庄社区、开源社区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社区”。

2. 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打造了一系列公益文化活动品牌,如“社区文化活动月”、“青铜文化博览会”、“六一少儿文艺调演出”、“农村文艺调演”、“**市文化艺术节”、“周末戏剧剧场”、公益电影放映、戏剧广场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特别是文化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以举办“社区文化活动月”为载体,坚持开展文化进社区及“电影进社区”活动,全市现有各类业余文艺团体110余个、电影放映队12个,平均每年开展的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等文化活动1500多场(次),各类广场文化活动数百场(次),达到了先进文化走进社区、贴近百姓、融入生活的目的。

3.创作了一批专业艺术精品。注意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作出有艺术性、观赏性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几年来成功创排了《**大队》、《赔情台》及青铜三部曲(《青铜魂》、《青铜之恋》、《青铜神圣》)等多部舞台、戏剧作品,其中《青铜之恋》赴京、沪演出取得成功,并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青铜神圣》在全省首开音舞诗画艺术表现形式之先河,为打造青铜文化、弘扬**特色文化作了有益的探索。

4.公益文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积极改进服务,增加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坚持节假日正常开放,方便了广大读者。博物馆及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现役军人实行免费开放。市群众艺术馆建立社区联系点,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服务指导。

二、新形势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显得滞后的地方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还不健全,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处于有机构无阵地、编制被占用的状态,乡镇文化站大多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显薄弱。二是公共文化建设任务繁重。由于历史欠帐较多,建设水平不高,我市公共文化建设面临较为繁重的任务,需要下决心增加投入,改变现状。比如:目前我市还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缺乏上档次的文化基础设施亮点工程,市图书馆馆舍面积还达不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市群众艺术馆在国家考评中达不到最低标准等。三是文化人才比较匮乏,特别是专业文化人才、农村文化人才更加缺乏,文化辅导人才不能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四是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有限,文化活动开展较少,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三、下一步拟抓的主要工作

按照《**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和《**市“十一五”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市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04-2020年)》,并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下一步重点是组织实施,抓好落实。总体目标是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是各级政府为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是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按照中央和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市一级着重解决“四馆”建设的达标问题,县(区)政府着重建立健全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健全机构,理顺职能,整合资源。

(二)组织实施文化“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杜鹃花”工程。“杜鹃花工程”是以安徽省省花命名、旨在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的农村基层文化工程。目前,我市已建有省级“杜鹃花工程”工程点6个,市级“杜鹃花工程”14个。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拟将实施“杜鹃花工程”列入政府任期目标,争取省财政对批准为省级点的乡镇文化站专项经费支持,乡镇对“杜鹃花工程”点的投入每年不少于财政总支出的1%,通过“杜鹃花工程”建设,推进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站建设,充分发挥工程点在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中传播先进文化、服务广大农民的功能。

二是实施电影“2131工程”。今年在农村完成放映2000场次电影的目标,实现每个村每个月放映一部电影,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市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工程建设。今年将投入80万元,依托市图书馆动工建设我市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并争取在2010年覆盖全市社区和农村的行政村。

四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前,我市已完成普查登记项目4个,其中**县的《牛歌》、《竹马灯》等2个项目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目。今年将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在普查登记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

(三)大力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心,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继续举办“社区文化活动月”、文化艺术节、农村文艺调演、春节文艺晚会等品牌文化活动,以此带动全市文化活动开展,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帮助和指导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和街道社区及社会力量开展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和演出。坚持开展送书、送戏等文化下乡、下社区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关注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和激励文化艺术团体下基层、进农村,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满足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建成一批标志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启动博物馆新馆、金牛洞遗址总体保护工程和罗家村冶炼遗址公园辅助工程建设。开展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新馆的前期方案设计及招标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内完工。“十一五”期内,完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新馆、图书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的筹备工作。

(五)建立文化辅(指)导员、协管员经费补贴制度。

着重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将业务熟练、负责敬业的同志调整、充实到各级文化工作机构中去,确保文化阵地有人管,文化工作有人做,文化活动开展好。采取各级政府分级负担方式,通过市、县(区)财政配套,实施社区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兼职文化辅(指)导员、协管员经费补贴,保证基层文化工作正常运转。

(六)制定有关文化鼓励政策和措施。制定出台鼓励政策和措施,运用经济、政策杠杆,鼓励和扶持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合法进入文化领域,形成合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七)建立公共文化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中央和省里要求,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幅度,落实各类文化建设资金,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设立市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和农村文化活动专项资金,县、乡建立相应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第2篇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推动文化阵地、文化人才等工程实施,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我们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领下,于8月中下旬就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我们听取了附海镇、匡堰镇和崇寿镇的工作汇报,召开了由市文广局、财政局、人事局、文化商务区指挥部等市级部门和部分街道分管负责人、基层综合文化站负责人、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镇的综合文化站和村落文化宫建设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估价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文化阵地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人才工程、文化传播工程,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一是全市文化设施渐趋完善。市体育馆工程基本完工,陈之佛艺术馆竣工开放,文化商务区文化公建群项目顺利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规模全省领先,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20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创建特级站11个、一级站7个、二级站2个,建立农家书屋297个、文化明珠企业104家、基层文化宣传阅览点500多个,设立图书流通站70个。二是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实现每一行政村(社区)每年2场戏剧或文艺演出、每月1场电影的目标,每年组织高水准文艺演出50场次以上,推出“三北讲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各类文化论坛、文化节庆活动的名片效应逐渐积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延伸到468个基层服务点。三是文化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形成“1+9”的政策体系,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并实行专款专用,XX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文化发展资金用于“七大工程”建设,各镇、街道均有相应的配套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四是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明确要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按人口规模配备专职文化干部,组织和管理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免费培训农村文化业务骨干。目前,全市有各类文体队伍1292支,总人数超过3万人。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还不够健全。尽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1+9”政策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镇级层面,调研中普遍反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决于领导的主观意愿,领导重视的就搞得好、干劲足、活动丰富、群众欢迎,反之就搞得差。这些现象反映在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活动开展、经费投入等多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金保障和效用发挥的力度还不够强。总的来讲,这几年市政府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非常大,一批场馆陆续建成或开工建设,并且从XX年起每年都安排了3000万元的文化发展资金。但回过头来,整体力度还不够强,首先,按《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创新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要求,每年的文化发展资金并没有按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予以增加。其次,预算安排的3000万元资金每年都有大量结余,也就是说钱花不出去,资金的效用没有充分发挥。再次,部分镇、街道安排的文化活动经费不足,且没有制定资金配套政策和具体操作规程,配套力度不够。另外,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这几年市图书馆的购书经费一直维持在100万元,但因书价上涨等因素,实际购书量在减少;每年预算安排的惠民演出经费总额实际上在下降;市文化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后,相应费用上升,但财政没有增加补助,影响服务能力等。

(三)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仍有待加强。一是部分镇、街道并没有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慈政办发〔XX〕157号)要求,配齐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二是在编的综合文化站干部兼职过多,全市真正专职从事综合文化站工作的仅有14人,其中横河镇3名、龙山镇和观海卫镇各2名,其余17个镇、街道专职干部仅有7人,实际从事文化管理、文化服务工作的人员和精力有限。三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慈党办〔XX〕号)规定,龙山镇、观海卫镇和周巷镇要各配备1名文化执法干部,但实际并未到位。四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培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不多,影响和制约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部分镇级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实际开放率低,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二是全市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虽然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部分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使用等情形较多,存在“建而不用、挪作他用” 的现象。三是大型设施的利用率低。市体育场建成以来举办活动数量少,近年来设施日渐陈旧,需要维修的经费无法落实,功能发挥得不够好。由于经济效益等原因,市人民大会堂长期租给夜总会使用,影响惠民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群众对此时有反映。

二、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大市建设水平,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调查组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要对我市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加以固定。一要探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二要研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管理使用制度,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三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对硬件设施的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一要针对市财政每年文化发展资金有积余而镇级文化资金安排不足,影响基层文化活动开展和设施运行的现状,加强市镇两级资金的联动,扩大市文化发展资金奖励补助的覆盖范围,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二要针对调研中普遍反映的奖励补助资金兑现手续繁杂、速度慢的情况,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要引起重视,尽量简化手续、加快兑现速度。三要重点加大对公共文化活动开展、设施管理和运行经费的投入,进一步明确镇级文化投入机制并加大投入力度,市级政策补助的方向要逐步调整到直接补助公共文化活动开展上,将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等纳入市镇两级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调研中反映的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惠民演出经费下降、市文化馆免费开放后相应设施运行费用上升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予以重视和解决。四要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的问题。

(三)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按照人口规模和文化建设实际需要配齐综合文化站专职管理人员,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业务不精等问题。对基层反映的社会文化人才申报职称时,有关部门办理不及时的问题,要引起注意。二要优化文化人才政策,在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同时,更要注意招录适合基层实际需求的文化人才,吸引具有相应专业或经历的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三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做到每个村、社区都能有文化活动骨干和文化活动组织者。另外,对调研中了解到的龙山镇、观海卫镇和周巷镇尚未按要求配备文化执法干部的问题,建议尽快落实。

(四)充分发挥文化阵地作用。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作了安排。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或挪作他用的问题,市、镇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特别是综合文化站、村落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要发挥好。对市体育场、人民大会堂等大型文化设施运营问题,建议作些研究。文化商务区中几个大型文化设施建设的功能配置中,要借鉴市体育场运营的经验教训,注意结合市民性、日常性功能配置,如书店、影视厅等。同时,针对调研中了解到的街道一级无规划权限、文化场所难以落实的情况,在城区文化设施布局上要更加注意xx区文化点的保留,做到统盘谋划、多点布置,不要建了大的拆了小的,避免出现文化设施规模变大但布点不增加的现象。关于目前我市图书馆已呈现满负荷的问题,要研究单独建立少儿图书馆的问题。小区建设中,配套社区用房往往是最差的,影响功能发挥,建议在小区建设方案会审时有镇、街道有关同志参加。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以总分馆形式建设市、镇两级图书馆共享机制,互通借阅网络,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市文化馆、镇级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扩大群众参与。要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根据社会发展实际,适当增加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第3篇

  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推进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1、县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一是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持续推进,目前已建成文化分馆15个,图书分馆12个;免费开放政策全面落实,年均服务群众15000人次。二是建成了八旗广场、御路广场、箭亭广场等综合性文体活动广场,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三是“一场两馆”联动效应逐渐显现,运动场利用频率不断提高,大型演出、汇演、比赛等活动接连不断;2019年6月,建筑面积18000多平米的民族体育馆投入使用,基本可满足县内所有文化体育活动需要;2019年10月,珍珠球馆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完工,达到国内先进标准,为文体活动特别是满族传统珍珠球运动提供了场地支持。

  2、乡镇、街道文化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全县15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站舍内配备电脑、音响、室内健身器材等设备,配发图书近18000册,并配有专职文化干部负责日常工作。每年为文化站补充各类文体设备,2019年为各文化站累计发放服装3000套,室内大型音响15套,便携音响30台,乒乓球台一套,象棋桌一个。各乡镇文化站作为联系县城和农村的“中间人”,其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在建设基层文化阵地、扶持文艺团体发展、培训基层文化人才、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搭建基层文化交流平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9年6月全省第二次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中,我县有景台镇、三道镇等6个文化站被评为三级站。全县10个社区均建有文化服务中心,我局为每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配发了音响、秧歌服、广场舞服、扇子等文化用品。

  3、农村文化阵地不断夯实。截至目前,我县共建成农村文化小广场228个,计划年底前,实现高标准农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按照“两室一场一栏(图书室、文体活动室、文化小广场、文化宣传栏)”的标准,目前已建成107个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计划年底前,实现187个行政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形成了载体多元、活动多样、惠民深入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1、服务载体多元化。经过我局不断努力,目前已打造成几个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活动载体。一是文旅局文艺轻骑兵文化文艺小分队,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组建小分队,把丰盛的文化套餐送到基层,包括演出、培训、春联年画、服装音响等。近年来小分队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形成了品牌效应,受到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成为农民朋友两节期间的一道文化大菜。二是送戏下乡,满族艺术团有限公司每年利用近一个月时间,把精彩的文艺演出送到全县各村屯,每年为农民朋友演出近50余场。三是农民、市民文化节,每年夏秋,文化节如约而至,期间由文旅局、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组织的各种演出、展览、汇演等文化活动共计30多场,极大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文体活动多样化。按照“月月有活动,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的文化工作目标,广泛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年均组织、承办、联办、指导各类文艺演出、文艺比赛、汇演、展览、阅读、体育比赛等群文活动50余场次,形成了传统重大文体活动年年办,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的良好文化氛围,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色文化活动亮点纷呈,二道镇石场村农民春晚已连续举办五届,成为当地一项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小孤山镇农民文化艺术节已成功举办四届,营城子镇民间艺术节已举办五届,在当地都有极大反响。

  3、惠民工程深入化。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一是文化用品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年均为基层文艺团体发放服装近万套、扇子5000多把、便携音响150多台;二是文化下乡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文化物资发放,每年利用文化小分队、送戏下乡等活动平台,为基层送演出70余场,发送各类书籍共计15000余册,送春联、福字、年画计约12000幅,书法名家现场书写春联、福字近600幅,拍摄全家福150多张,惠及基层群众6万多人。三是各类文体培训不断加强,采取县内集中培训和下乡现场辅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每年组织舞蹈、书法、乐器、体育等各类培训近30场,年均培训近5000人次。四是“阳光工程”农村文化志愿者行动计划深入落实,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从2016年开始,招募了卢晶、张慧敏、张秋菊等几名农村文化志愿者,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工作,基层文化活力得到很大激发,文化活动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三)文化扶贫持续发力,坚持扶贫先扶志和扶智的理念,各项政策向贫困村倾斜。

  1、动员贫困村群众开展、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以2019年为例,8月初,通过各乡镇文化站举办全县基层秧歌、广场舞展演活动,动员全县14个乡镇20个贫困村21支秧歌队的872名秧歌爱好者,和14支广场舞队的423名广场舞爱好者参加汇演。指导西苇镇孤山河村举办秧歌比赛,指导二道镇宏明村举办文艺汇演,此外,支持二道镇石场村举办农民春晚,已连续举办五届。

  2、针对贫困村文化惠民力度不断加大。一是送演出以贫困村为重点,每年文化小分队及送戏下乡等活动,都以贫困村为重点,年均为贫困村演出20多场。二是发放文化用品适当倾斜,仅2019年针对贫困村发放的服装就达到6500套(件),扇子3000多对,便携音箱近50台。三是针对贫困村的培训力度逐渐加大,2019年6月末,组织文化馆舞蹈老师下乡培训,对我县靠山镇、小孤山镇、莫里青乡等乡镇的贫困村300多名舞蹈爱好者进行了广场舞培训;8月中旬,组织全县27个贫困村60余名文艺骨干到民族体育馆进行集中培训,由专业舞蹈老师讲解理论知识,并进行现场辅导。

  3、贫困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是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目前,我县27个贫困村实现文化小广场全覆盖。二是贫困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我局在2018年年底前,就为全县27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齐了每个村价值3万元的设备,贫困村高标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成。

  (四)保障政策逐步完善

  2018年,根据上级文件指示要求,我局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发布,同时,向县政府报备。

  二、文艺精品创作、展演百花齐放

  大地历史悠长、人杰地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发展,2017年,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创作者提供了政策保障。文艺创作者们用笔书写满乡故事,诞生了一大批精彩的文艺作品和精品剧目。

  (一)精品文艺作品不断涌现。2016年以来,诗词《临江仙·七夕》获全国最美原创诗词大赛一等奖;歌词《萨满婆婆晚情浓》获得市原创歌曲大赛歌词一等奖;大戏《虎将军和云燕儿》获第四届“曹禺杯”全国优秀剧本征集一等奖;剧本《李连贵传奇》入选2018——2021省重点文艺项目;拉场戏《五万块》在首届“金百花”全国小型戏剧戏曲作品展演赛中获最佳剧目奖;歌曲《请到满乡来》入选中国城市音乐名片。

  (二)满族艺术团佳作频出。满族艺术团有限公司是省内唯一的满族文艺团体,坚持发掘传承弘扬满族优秀文化,展示满乡文化魅力,多年来创作编演了一大批精品剧目,获得荣誉无数。2016年荣获由中宣部、文化部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颁发的“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满族神话歌舞二人转《额鹰》获得省第八届二人转小品艺术节剧目综合一等奖;2017年10月,参加中曲协主办的首届东北三省地区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优秀展演奖;2018年2月参加中曲协主办的第十三届河南省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演,荣获优秀展演奖;2018年7月参加中宣部和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荣获优秀展演奖;2019年7月参加中宣部和文旅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荣获优秀展演奖。

  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是省唯一的,满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遗产蕴含丰富。我局以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抓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一是加强组织保障,目前,我县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6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十三五期间,县政府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设施方案》,成立了文物安全保护领导小组,我局牵头成立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机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提供了政策和机构保障。二是加大保护力度,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标牌18套,界桩272根;落实防火、防盗、防毁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三是加紧修缮抢救,三道乡城子村清真寺始建于14年,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是我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修缮前已残破不堪,2018年,在我局的申请和协调下,聘请国内专业的古建筑修复单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了修缮。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经过非遗中心发掘整理,目前,我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其中省级非遗2项,分别是萨满文化遗存和满族珍珠球,市级非遗23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曲、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生活礼仪、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多个方面。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县级传承人33名。2018年5月,在我局的申请下,我县荣获省文化厅颁发的“珍珠球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并被省文化厅确立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9年9月,满族珍珠球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文化交流活动广泛开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化交流互动对提升地区文化,开拓眼界,提高文化工作者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传播展示形象和满乡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一)积极参与国家级比赛。2016年以来,组建舞蹈队,五次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及文化部举办的全国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把满乡舞蹈特色和文化魅力充分展示给全国观众,提升了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积极参与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坚持文化走出去的理念,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提高。以满族艺术团为主,参加省二人转小品艺术节,获得诸多荣誉,为文化增光添彩;2019年6月8号,长春市作为主场城市,迎来了中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场盛大的启动仪式暨文艺演出在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拉开大幕,满族艺术团的满族舞蹈《满风神韵》作为地区唯一代表,向观众展示了满乡魅力。

  五、制约和困难

  十三五”期间,文化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呈现出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公共文体设施的短板依然存在,公共文体服务的质量标准有待提高;文化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专业文化人才极度匮乏;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大的投入、更扎实的措施,真抓实干、稳步推进解决。

【关于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相关的文章

网站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