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讲话稿 > 发言稿 > 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正文
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

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

更新时间:2021-04-03 14:47:42

发言稿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第1篇

一、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困难,坚持抓主抓重、创新实干,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见好。1-11月份,全县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41.85亿元、增长7.3%,财政收入6.69亿元、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97.09亿元、增长16.5%,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5.23亿元、增长7.3%。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0亿元、增长7.5%,财政收入7.4亿元、增长10.3%,固定资产投资107.7亿元、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4亿元、增长13%。

  

一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以县委1号文件出台《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0条”,规上工业企业达115家、净增16家,1-11月份完成产值178亿元、增长7.1%,其中申洲公司实现产值49.39亿元、税收7946万元,分别增长26.2%、45.8%;金泉科技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精泰特钢、美亚针纺等5家困难企业完成重组并恢复生产。以县委2号文件出台《招商引资任务分解和相关工作举措的意见》,实施选派干部驻外招商行动,1-11月份新引进亿元项目19个、协议总投资71.91亿元,完成引资任务47.9亿元、增长14.73%,温氏集团、信义控股等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设立科技专项基金,出台激励政策,1-11月份申请发明专利147件、增长160%,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3.38亿元、增长19.1%。

  

二是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农产品结构调整、经营体系创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1家、净增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08家、净增65家,家庭农场392家、净增168家,在全市率先组建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建续建农业示范基地8个、21.9万亩,土地流转面积43.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46.68%。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荣获“江淮杯”一等奖,林业产业被纳入全省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并获批“全省木本油料产业基地”,正在申报“全国木本油料重点县”。

  

三是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精致打磨“中国美丽田园***油菜花景观”,中央电视台等近百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初步打造形成了“古韵雷池、大美***”形象品牌,获批古雷池国家水利风景区。建成特产中国1号店***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聚达电商物流园等一批项目在建,电商重点企业达22家,1-11月实现交易额1.39亿元、增长29%。高起点谋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1500亩桥港物流园。

  

四是城乡建设协调共进。围绕“三治三增三提升”,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健全土委会、规委会制度,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优化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启动编制生态县建设、综合交通、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等规划,建立城乡建设领导体制和规划体系。强力推进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三城同创”,完成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亿元,实行环卫市场化作业,持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推进“三线三边”拓展延伸和集镇综合治理,按照“组保洁、村(社区)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运营机制,建立城乡一体环卫管理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鸦滩镇入选“十佳中国最美小镇”,漳湖镇回民村被评为“安庆市最美乡村”。

  

五是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全面实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减少政府权力事项1232项、涉企收费事项201项,年减轻企业负担1018万元。成立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组建交投、水投、城投、新型城镇化公司四大融资平台,争取项目融资2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份额3.36亿元、土地储备融资规模1.2亿元。实施商事制度改革,至11月底新设立内资企业559户、注册资本(金)18.14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365户、注册资金数额2.14亿元。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基本完成待验收。

  

六是民计民生持续改善。截止11月底,全县民生支出21.2亿元,同比增长4.6%,占财政总支出87%。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预计今年减贫0.57万户、2.26万人。1-11月份,31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7.2亿元,其中县级配套1.31亿元。健全信访工作机制,坚持领导公开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今年以来依法化解信访问题123件。

  

二、2016年工作思路及安排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全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做好安九公路二期、合安九高铁XX客运站快速通道、华阳河蓄滞洪安全区等项目前期,力促华阳-漳湖-安庆快速通道、莲洲5000吨级深水码头等项目立项,确保望东长江大桥竣工通车。紧盯国家11个工程包和专项建设基金政策,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盘子。争取PPP项目合作实现突破。

  

二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优化驻点招商,强化领导招商、产业招商,坚持招大引强,重点引进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加强招商项目合同管理,做好引进项目的落地跟踪、督办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三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锦上添花”工程,发挥重点产业引导基金、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作用,支持优质骨干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以上。继续实施“雪中送炭”工程,扩大企业应急周转、助保贷覆盖面,加大企业帮扶解困力度。搭建企业、创客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4家,申请专利200项,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四是着力培育新型业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产业,推进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投入运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特产中国1号店***馆。启动桥港物流园建设。围绕“中国美丽田园***油菜花景观”、古雷池国家水利风景区品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家政、医疗、健康等服务机构,培育新型消费热点。

  

五是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市场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深化金融财税、医药卫生、农村土地、社会治理等重点改革,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第2篇

  近年来,商丘市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全市经济社会迈上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快车道。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9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911.2亿元,比2015年增加993.1亿元,总量由全省第10位上升到第7位,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1.71亿元,比2015年增加61亿元,总量由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6位;全部7个县(市)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考评中均在前60名以内。

  我们抢抓重大机遇,大力推进特色主导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抢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机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年6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发放总量占全省的44%,2018年农村改厕占全省的1/3,连续3年代表河南省迎接国家脱贫攻坚考核均名列前茅。坚持既保证粮食安全又发展特色农业,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形成夏邑食用菌、宁陵酥梨等优质品牌,柘城辣椒期货顺利立项审批。抢抓中部地区崛起和产业转移机遇,主动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明确每个县着力发展1到2个主导产业,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三个产业超千亿,制冷、超硬材料、农资化工、商贸物流等10个产业超百亿,4个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前20名。民权持续叫响“中国冷谷”,冷藏保温车企业数量、产量和产能均占全国的50%以上。睢县着力打造“中原鞋都”,全县制鞋产能年底预计可达3亿双。柘城发展超硬材料产业,金刚石微粉产量和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夏邑围绕全产业链发展,纺纱达260万锭。虞城五金工量具占全国市场85%以上。宁陵围绕农资化工,建成全国第二大复合肥基地。抢抓枢纽经济发展机遇,制定全国省辖市首个《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普铁、高铁、国道、高速公路十字交叉枢纽优势,建设高铁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多式联运中心等,构建豫鲁苏皖四省交界最大的商贸物流中心。2019年全市快递业务量居全省第2位、中部六省第6位;增速达80.4%,居全国第2位。抢抓棚户区改造机遇,2016年以来共争取融资600亿元用于棚户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争取资金位居全省第1位,今年城区将建成20万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全市7个县(市)均荣获省级以上园林城市称号。全市城镇化率2019年比2015年提升了7个百分点。

  我们打造平台载体,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打造产业共享平台,通过建设国家制冷检验检测中心、印染中心、电镀中心等,打造共性关键技术平台。夏邑通过建设印染中心,形成河南唯一的纺织、染整、服装全产业链。虞城通过建设电镀中心,完善工量具产业群,又吸引新入驻企业55家,吸纳了宇通汽车、徐工集团的电镀业务。打造开放创新平台,建成豫东(商丘)保税物流中心,民权保税物流中心正加快建设。商丘保税物流中心2019年贸易额完成20.73亿元,位居全国同类保税中心前列。去年引进省外资金总量698.5亿元,居全省第3位。实施科技创新十大工程,创建全省首家市级科学院,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达6家、省级高新区达4家,均居全省第1位。打造要素供给平台,实施引金、引才入商工程,搭建融资对接通道,2019年和今年第一季度,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我们创新体制机制,提供高质量发展优良环境。持续完善“马上办抓落实”9+1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周例会制度等,实行市县联动、共同发力,让制度形成闭环,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实施“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市、县、乡三级5400多名党员干部分赴联系的全市所有行政村(社区),帮助解决难事、实事20.6万件。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服务企业五项制度,在全省率先制定市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营造干的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以县域治理“三起来”为根本遵循,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决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第3篇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今年以来全县农业工作有关情况作一汇报,并就明年以及未来五年我县农业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提出建议。

  一、2004年农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县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为契机,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大宗农作物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全县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突破,多项指标达到同期最好水平。林业和水利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获得全市考评双第一。

  (一)农业生产获得丰收。一是种植业增产增效。全县粮油等大宗农作物收成良好。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3.2万亩,粮食总产23.2万吨,同比分别增加7万亩、9.8万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全县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达4.01万吨,同比分别增加0.6万亩、0.7万吨,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加上价格上涨,油料增收2073万元。二是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推广种草养畜,扩大家畜饲养规模,继续实施山羊“三个一”工程,养殖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出栏生猪10.2万头,山羊6.5万只,家禽808万只。三是水产养殖业稳步提升。加大水产养殖基地改造力度,加快建设新基地,同时推广高效养殖模式,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1.3万亩,产量2.18万吨,销售收入3.2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为历年之最。今年,我县农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4元,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增长17.6%。

  (二)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全县已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8个,面积16万亩,其中订单农业面积10万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发展到124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户、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各2户;品牌创建取得新进展,共取得名特产品和绿色食品12个,其中省级、市级名牌农产品分别为2个、7个,市级特色农产品2个;产业化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10余元。

  (三)农业项目进展顺利。以构筑生态农业模式为途径,以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目前,全县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618口,占项目任务的81%。完成河刘镇中低产田改造、仙踪镇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两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并通过省级验收。投资1200万元的滁河柴湾、张渡电站改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投资760万元的大平菜籽色拉油、117万元的铜闸百枣园果品加工等两个农业项目正在实施中,投资2700万元的大平菜籽油深加工项目获得批准。

  (四)基层动物防疫工作扎实有效。以完善基层动物防疫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充实防疫人员力量,推进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动物防疫水平明显提高,畜禽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全县牲畜w病防疫密度达85%以上,猪瘟、鸡新城疫、羊痘防疫密度分别达98%、95%、100%,大牲畜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生猪、山羊、家禽死亡率由原来的8%、10%、30%分别下降到3%、2%、10%以下,全县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处于全市领先水平。特别是在今年春季,毗邻我县的居巢区亚父乡暴发禽流感疫情,我们积极应对,采取果断措施,阻断禽流感疫情的传播,最大限度减少了禽流感对全县养殖业的影响。

  (五)政策性减负增收明显。今年全县共减免农业税及附加1373万元,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资金663万元,良种补贴390万元,退耕还林补助款970万元,农机补贴9万元,全年农民人均获得政策性收入104元。

  (六)林业建设取得新成果。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经营机制,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等方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走出社会化办林业的新路子,加快了全县林业建设步伐。全年累计完成造林22146亩,占年初计划任务的110%,其中完成绿色长廊二期工程104公里,新建农田林网5000亩、封山育林2000亩。

  (七)水利设施得到加强。实施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人饮解困等五大水利工程。全县建设水利工程208处,累计完成土石方450万方,其中除险加固中小水库13座,加固堤防21公里,新挖当家塘57口。特别是滁河联圩、运粮河圩堤除险加固、清溪河口退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工,进一步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八)气象工作迈出新步伐。按照“强化硬件,改善软件,提升服务”的总体要求,实施了县气象局迁址项目,新建雨量观测站,并取得积极进展。目前,气象局新址已经选定,并完成征地工作,新建了运漕、陶厂等全县6个雨量自动观测站,原县气象局办公场所土地挂牌出让工作有序展开。

  二、2005年农业工作思路、目标及措施

  根据国家农业政策走势,结合我县实际,就全县明年农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农业发展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优势农产品,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实现“三个加快,三个提高”,即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提高区域规模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群体,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业工作目标是:农业上,实现“六扩一增”,即扩大水稻、油菜、杂粮、蔬菜、牧草、地膜“五早”种植面积,增加养殖业比重。具体任务:种植水稻28万亩,发展优质油菜21万亩,杂粮2万亩,蔬菜6.5万亩,牧草2万亩,地膜“五早”6万亩,饲养生猪24万头,家禽1200万只,山羊11万只,新开发渔业基地6000亩,改造老基地8000亩。林业上,实施林业开发“12344”工程,即完成1万亩造林,转让2万亩山场经营权,建设3000亩油茶基地,建设40公里公路林带,新建4000亩农田防护林网。水利上,实施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蓄水抗旱、内圩水系整治、农田治理、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六项水利工程,计划完成土石方450万方

  工作措施

  (一)大力优化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产品区域布局,坚持优质化发展,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带动,突出特色规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油菜、优质棉、畜牧、水产、蔬菜等主导和特色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大产业化工作推进力度,建设水稻、油菜、蔬菜、茶叶、河蟹、山羊等生产基地。扶优扶强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大平工贸集团,扶持县益和棉业公司、名优茶开发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县名优茶开发公司、鹰皇麻油厂等企业实力,带动全县优质稻、优质油生产、名优茶开发、麻油加工、水产养殖等,推动农业特色产业上规模。加强农副产品的品牌注册和名牌争创工作,加大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力度。加快产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不断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和生产导向作用。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规模优势。加紧制定新的农产品地方标准,加大贯标力度。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订和完善全县主要农产品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体系,强化农业投入品和安全农产品的市场监督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建立农业发展支撑体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施“双百示范”工程,开展好示范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评选活动,加大农业生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搞好农技服务工作,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建立农业生产资金投入机制,实施好农业开发项目,扩大农村信贷规模,兑现各项政策补贴资金。

  (五)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贯彻实施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深入贯彻中央、省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执行《安徽省村内兴办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管理条例》,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开展农民负担执法检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六)实施林业开发计划。以构建林业生态网络体系为目标,以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进一步搞活林业经营机制,加快社会化办林业进程,抓好政策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速全县林业建设步伐。

  (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种办法,实行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入,不断注入水利建设更多的资金。实施堤防加固、小水库除险加固、蓄水抗旱、内圩水系整治、农田治理、农村安全饮用水等六项水利工程,确保完成土石方450万方任务。实施陶厂镇、东关镇农田土地治理项目。完成县气象局迁址工作。

  三、未来五年全县农业发展计划

  含山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县情和现状,找准发展方向,抓好规划,定好位。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产业支撑,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培植和蓄积农业资源优势,提高山场开发利用效果,转移农村富余劳力,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向产业要效益,向山场要财富,向劳务要收入。重点做活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棉、畜牧、水产、麻油、蔬菜、茶叶八个产业文章,打好劳务经济、林业经济两张牌。

  指导思想是: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实行企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行业化管理,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做大做强林业经济和劳务经济,切实推进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发展农业产业

  发展目标是:按照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确立优质稻、优质油、优质棉、畜牧、水产五个主导产业,麻油、蔬菜、茶叶三个特色产业,建设区域化、优质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以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支柱,以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依托的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群。着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重增值。

  工作举措:一是扶持大龙头。采取外引内联、重组、兼并等多种方式,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外向型、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县华阳牧业集团、益和棉业公司、河刘杂粮、县粮食公司、名优茶开发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努力在3-5年内,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5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群。

  二是建设大基地。按照“优势产品区域化、大宗产品优质化、基地建设标准化”的原则,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突出区域特色,兼顾规模连片,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形成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带和高效农业开发体系。鼓励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加工销售能力,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水稻、油菜、棉花生产基地。推行农业标准化,从源头抓起,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三是培育大市场。面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坚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一齐抓,建好有形市场,用活无形市场。本着城乡大中小市场结合,产地销地市场结合,会展经济等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河刘杂粮、运漕水产品、环峰麻油等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使信息“进村、入户、到企”,将涉农服务部门、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等连接起来,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户搭建信息平台。

  四是搞好大服务。坚持“积极扶持、分类指导、完善机制、强化服务”的原则,从信息、技术、信贷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通过实施农村“双百示范”、“阳光培训”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培育一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民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建立一支龙头企业家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

  (二)发展劳务经济

  发展目标是: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改变现有粗放的劳务输出方式,从单纯追求数量型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型并重上来,从县内就近转移、境内和境外劳务三个层面推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发展,以境内劳务输出为主体,以县内就近转移、境外输出为重点,努力形成县内、境内、境外三方面联动、互动、促动的局面。通过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开展教育培训、开拓劳务市场,推进劳务输出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劳务输出“三个提高,一个增加”,即提高外出劳务人员素质,提高从业技术含量,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劳务收入。

  工作措施

  (一)强化领导,强力推动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全县高规格的劳务输出领导组,指导、协调劳务输出工作。同时县委、县政府应确立专人负责,确定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明确乡(镇)村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劳务输出目标考核管理,加强督查,严格奖惩,充分发挥基层抓劳务输出的主导作用。

  (二)健全网络,拓宽渠道

  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协作配合,拓宽输出渠道,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广泛搜集信息,建立农村富余劳力档案,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实行中介牵动,鼓励有条件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建立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探索用工考察、信息咨询、技能培训、跟踪服务一体化经营的劳务输出模式。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扶持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壮大办学规模和实力,发挥县羊晗职业中学、翰林缝纫培训中心、县农广校等劳务培训基地的作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现劳务输出“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定单”培养,先培训后输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农民适当分担的投入机制。规范劳动职业技能鉴定,把培训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搞好技能认证,提高外出人员素质,打响“含山劳务”品牌。

  (四)多措并举,跟踪服务

  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全县统一、资源共享的劳力资源信息库。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疏通劳务输出信息渠道,做好服务工作,实现劳务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对接。搞好外出务工人员责任田流转、子女上学、计划生育等多项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

  (五)积极引导,营造氛围

  加强对劳务输出宣传,每年表彰一批劳务输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努力营造全县劳务输出光荣、劳务输出有出路、劳务输出能致富的良好氛围。

  (二)发展林业经济

  发展目标是:通过管好现有林,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优化林业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05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2%以上,到2007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到2009年,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1%以上。

  工作措施

  一是调整林业结构。大力保护和发展生态林,着力建立经济林和经果林基地,实现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经营。通过大力扶持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林业发展,壮大以胶合板为主的木材深加工,开发以中药材为主的森林食品业,培育以多用途多品种为主的苗木花卉业,发展以风景区为骨干的森林旅游业。

  二是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乡村集体林场产权制度改革,搞活乡村林场的经营机制,推动乡村林场的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企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和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外商投资者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林业开发。

  三是加快科技兴林步伐。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林业科技推广组织,鼓励林业科技推广单位及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创办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承包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形式,强化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不断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发展特色林业,促使林业更快更好地发挥效益。

  四是实行依法治林。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毁林犯罪行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严格保护林地和林木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其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规范林地管理。进一步做好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及时兑现补助资金,切实加强管理。

【县在全市经济会议上的交流发言材料】相关的文章

网站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