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作文资料 > 教学资料 >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边城的艺术美正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边城的艺术美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边城的艺术美

更新时间:2014-05-22

教学资料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边城的艺术美》,希望能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有帮助,欢迎阅读参考!

 

范本1

 

浅谈《边城》的艺术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描写美的力作。文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投射到男女情爱、人物性格、人际关系、茶峒社会与习俗,乃至自然环境等各个层面,从而构筑出一副充满人性美、风情美、自然美的湘西世界。本文就力图带领人们去探寻《边城》中的美。

关键词:人性美     风情美     自然美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对民间的、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他的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别具一格,独具风姿。他带着浪漫的牧歌情调到湘西世界中寻找田园诗,以抒情的笔致将湘西人织入梦幻的氛围。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作品中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这部作品以柔婉清淳的歌喉,引导人们从桃花源上溯七百里的酉水流域,谛视一种自然自在、野趣悠然的人生方式。整篇小说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自然美、风情美,并把这三种美浑然一体。小说尽情地绽放着艺术美的光辉,带给人的美是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纯美的情愫。

一、人性美

美丽没有真正的定义,大千世界,美丽无处不在。《边城》为人类的人性美作了恰如其分的诠释。人性美在《边城》中发挥到了极致,是作者倾力描写的地方,这也是文章的一大魅力所在。沈从文在谈及小说《边城》的创作宗旨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边城》中的人性美是集中通过男女之爱情、祖孙之亲情、邻里之互助情、兄弟之手足情、朋友之友情、世俗之人情等来表现的。

(一)男女之爱情

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是美与爱的化身。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不同于鲁迅笔下目光呆滞、被社会折磨的麻木了的祥林嫂,也不同于曹禺话剧中性格复杂、爱恨交织的繁漪。她没有复杂的性格和思想,没有复杂的语言,但却是边城世界中人性美的代言人。她是沈从文乡愁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绒绒铺的女孩一个乡村女子一个贵妇人(夫人张兆和)三个原型的合成的。沈从文把翠翠的语言,神态与心理的描写结合起来,使一个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矜持而顽皮的少女站在我们的面前。而且还怯生生地眨着眼睛,审视着眼前陌生人的一举一动。对于翠翠身上所体现的人性美,则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显现出来的。翠翠的爱单纯、自然、纯真。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少女对自己未来的渴望企盼及春心萌动娇羞的神态。对于其爱的悲欢离合作者是通过三个阶段来抒写的。

第一阶段是对爱的懵懂阶段。

“……是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一直到你这个悖时砍脑壳是翠翠爱的体会由内心转变的阶段,是她爱的种子萌发的阶段。你这个悖时砍脑壳的!一句话就把少女内心朦胧的爱火点燃。傩送不但不恼,而且派人打火把把她送回家,单这一件事就让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这使少女那种情窦初开感觉在内心躁动,不停的敲击着她的心房,揭示了少女对爱的纯情渴望,也塑造纯情少女对爱的期待美……

第二个阶段是对爱的觉悟阶段。

与傩送误会的后两年中,虽也有漂亮的灯会,热闹的节日,但她总觉得不如有误会的那个端午节所经历的事情甜而美。情人傩送的身影时刻萦绕在她的心中。因此,两年后的端午,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为了再期盼发生那美好的误会,翠翠同祖父又在那曾经发生误会的地方看了半天的龙船,以期待误会的再次发生。特别注意长辈们的谈话,象是要在其中找到一点情人的踪迹。而当她得知情人在六百里外清浪滩行船时,便情不自禁的问祖父自己的船是不是在下清浪滩,思绪完全飞到体外,飞到了六百里外清浪滩情人在的地方……。当她发现家中来客正是龙舟会上的误会人时,娇羞地避而不见。而当误会人要乘船离开时,她却赖在船上,要亲自渡自己的情人过河。但发现傩送正盯着自己看时“……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地拉着那条横缆。船慢慢拉过对岸了……”抿、不声不响、自负、慢慢都表现了她既不轻浮,又不撒野,表现出对爱的自觉、自矜与自尊。当她受傩送的邀请到吊脚楼看龙舟时,一眼便认出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男青年,便是碧溪咀的二老,心中的旧事就又重放了一遍大鱼吃掉你!” “吃掉不吃掉,用不着你这个人管!” “好的,我就不管!” “狗,狗,你也看人叫!。当她听别人说二老喜欢一个撑渡船的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得出这劲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便觉得心中乱乱的。而当她的脑海里充满着渡船---碾坊---碾坊---渡船时,小小的胸腔里边充满着一种说不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是忧愁吧,不是!是快乐吧,也不是。爱情把一个单纯的少女折磨地心里乱乱的,使她有了烦恼、有了忧愁、有了快乐,有了一种说不清的心情。至此,翠翠身上所体现的美进一步得到深化,翠翠开始一个人对着天,对着水;思索着,呆呆着。她开始有了挂念,开始有了忌妒,开始有了无名火,开始有了孤单寂寞……由懵懂到觉醒把一个少女追求真爱过程中的喜与痛的心理状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第三阶段对爱情的执著追求阶段。

因为心属二老傩送,因为能被他那柔柔地情歌托着飞到山腰去摘虎耳草,因为已经能体会到祖父所说的三年情歌定终身的爱情真谛,因为自己能主张自己的爱……  究于此,早已忘记走马路,托人前来说媒的大老天保的求婚之事。正是这一善意的拒绝,使天保负气出行,落水而死。天保的死,傩送心中有很大的误解。这使翠翠与他的爱情出现严重的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祖父也在郁闷中与世长辞。亲人的逝去,情人的离开并没有击倒她。她谢绝船总顺顺的好意,独自守渡口,一面尽着祖父的摆渡之责,一面静静地等候情人的归来……。显然,母亲的悲剧似乎又将在翠翠的身上重演,但翠翠不仅继承了母亲的忠贞,而且还比母亲多出了不屈于命运的性格,所以远比殉情的父母坚强地多,他们所追求的爱情不停留在虚幻的承诺之上,而是追求对命运不屈、与命运现实抗争上……

正是由这萌动---觉悟---执著三个阶段,把一个成熟、自信、执著,但有着忧愁、寂寞、孤单富涵着作者人性创作的美少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祖孙之亲情

作品展现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沈先生把他放在自己人性的王国里进行塑造。撑起这一形象的核心就只有两个字——责任。一是尽自己之力完成公仆之职;一是尽到对孙女抚育职责,以告慰殉情的女儿。在作者的笔下,他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军人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自尽,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已出落成了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凡此种种地不幸并非由剧烈地矛盾所造成,而只是有各种不巧而产生。而这些不巧也恰巧更能淋漓尽致地烘托出一位乐于助人,尽职尽责的平凡老人的宽广胸怀。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得以繁衍生息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三)邻里之互助情

《边城》中的人性美还表现在邻里之间的互爱中。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对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风。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清心寡欲者为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四)兄弟之手足情

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正如小说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五)朋友之友情

爷爷的老朋友杨马兵对翠翠的照顾也感人至深,体现了人性美。这位钟情于翠翠的母亲,但又被拒绝的杨马兵最终义不容辞的接过照顾心上人的女儿翠翠的任务。说到动情处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之后毫无私心的将自己的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同翠翠做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是翠翠仿佛去了一个祖父,却新得了一个伯父。

(六)世俗之人情

文中无论是荼峒的农民,还是那些士兵、商人、毛手毛脚的水手以及把眉毛扯成一条细线的妓女,都是充满人情味和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正如小说所写的那样: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是那么浑厚……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作者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的人性与生活方式;通过老船夫对子女的挚爱亲情,去和当时社会的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形成对照,去呼唤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无悔无忧的远古社会,去保存那遵从古礼的美德;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他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边城》融入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因不能自主把握自己人生命运,一代又一代继续着悲哀人生命运的认识,和自己生命从自在向自为途路中,遭受种种压抑的内心感慨。

二、风情美。

贯穿《边城》的主线就是每年在河上举行的端午赛龙舟。赛龙舟成了《边城》最壮观的民俗风情画。要说最有趣的是龙舟竞渡后的河中捉鸭了。作者这样写到: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船和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这种欢快而有趣的捉鸭竞赛,是边城军民同乐,最富吸引力的表现。游戏虽然简单,场面却够热烈,人们足够热情,处处透露着边地古朴、至纯至真的民风。

最美的最动人心魄的民俗风情,是那中秋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文章巧设悬笔,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皆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皆不能如期举行,故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那么,他要给翠翠留下的最美最深刻的是什么呢?文章安排了二老出场。某个夜,二老为赢得翠翠的爱情,为与哥哥竞争,在翠翠家对面的山头,唱了整夜的歌,年轻美妙的歌声竟把翠翠灵魂梦一般浮起,四处飞扬。年轻人的相爱,本该自此拉开序幕,但也就是那夜的歌声,使他的哥哥大老最终驾油船下辰州,途中遇险身亡。这一笔,使二老的歌声不再,使月夜对歌嘎然而止,使翠翠心中那幅最美的图画添上凄凉的色彩,她的美梦结果也只剩一点虚无飘渺的影子。自此,翠翠的命运也被带上神秘莫测的光环。

三、自然美。

在《边城》里,沈从文像一位谙于湘西自然风土的热心导游,以《边城》为基点,将读者引领到景色诡异、气象万千的湘西自然世界:湘西地处三省交界的沅水流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瑰丽灿烂的少数民族文明,为湘西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面纱;这里山清水秀,正如小说中写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都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周环境极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非常愉快。高山细竹,桃杏花里有酒店人家,房屋是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与自然环境相融为一,这里的景致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异曲同工之妙。《边城》开头两段这样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这一段简约朴素的美丽文字,淡淡寥寥几笔,把人所带入的是这边风光独好的水墨丹青。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水草清晰可见;河上渔舟荡漾,嗳乃声声,几点慵懒的鱼鹰随渔翁的号子扎进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恰似你扩展的思绪;那些由木柱作架,以纵横的杉木板作壁,支撑起湘西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壁连着壁,檐接着檐,悬挂在高高的河壁上;连同木楼后面的青山倒映在沱江清澈的波光里,那和谐、淡雅的意境,只有从唐诗宋词或水墨画中才寻得见。整部《边城》就是由这里的山水所构成,它所蕴蓄的气势无一不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且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仿佛都是不经意间随手拈来。使人产生无限美的遐思与神往!小说情节的展开都是与湘西边城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风光分不开的。以此来体现对故乡美丽的自然大地的怀想。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具有浓重的湘西人生活气息,一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缩影,那里的一山一水,那绕城流过的小溪,那一丛丛翠绿的竹篁,那溪面若隐若现的薄烟,那过节时如满天花雨的烟火与耍狮子,那人物的率真纯朴和粗犷,那爱情故事的缠绵、哀惋,在沈从文的妙笔点染下,共同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的绽放图。

 

注释:

杨义:《京派海派信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10页。

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花城出版社,第1页。

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85,第6页。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边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重印。

 2.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杨义:《京派海派信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855.边城---相关知识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选自中学语文网中网)。

 

 

 

 

范本2

 

 

论《边城》的艺术美质

 

哈尔滨市巴彦县  管英

 

    要: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互相友爱、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体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体现了作者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美。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是民族悲剧、爱情悲剧、人物命运悲剧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   山水之美  人性之美  艺术风格    悲剧意蕴  

毕业设计(论文)正文内容: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品,发表于1934年。《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在湘西边境茶峒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外祖父、少女翠翠和一只善解人意的黄狗。翠翠的爸爸和妈妈曾经有过一段私情,后来因为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允许先后自尽了。翠翠从小就和外祖父相依为命生活在一起。翠翠长大以后有一年端午节看湘西人划龙舟比赛,遇见了当地关水码头的船总的次子傩送。在少女的纯真的心灵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然而后来托人说媒的却是船总的大儿子天宝。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照当地的风俗。兄弟俩人要到西边的山上唱山歌让翠翠从中选择。但天宝自知不是弟弟的对手,于是在失望之余坐船远行,不料葬身与旋涡之中。傩送因为父亲一直不愿把间接弄死长子的姑娘娶进家中为媳也负气出去了。这一连串的事情让外祖父感到惊愕,他在为翠翠的命运担忧,终于在一个雷雨之夜死去,只剩下翠翠和黄狗孤独的守着渡船,她还在思念那个心上人,然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整部小说就在这哀伤的氛围中结束。

  一、以“美”构筑的理想王国

  《边城》描绘的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作者笔下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沈从文无限深情地为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原始自然的山水画,画中是一个海市蜃楼般缥缈美丽的世外桃源。小说开始的两段: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既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的游鱼来去皆可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副明丽的图画,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园。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

《边城》就是由这样的美丽的山水构成,而其中的小说人物反面成了图画中的点缀。《边城》着重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特别抓住了山水的灵性,以山水作为背景,让水的色泽浸润到文字中去,将故事置于一种翠色的基色下,具有清新,柔和的格调。

《边城》“美”,又体现在“人性美”上面。这首先体现在翠翠身上。作者着重表现的是翠翠的品性美,童负美和爱情美。他笔下的翠翠,与青山绿水做伴,心灵上没沾染一丝尘埃。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

 沈从文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又用最出神的笔墨将它写出来,这种情感导致了翠翠以及翠翠的母亲这样一些女性形象,都不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如痴如醉的爱,而只能产生怜爱。翠翠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翠翠对“爱”的到来是怀着既向往又担忧的复杂心理的。当夜幕降临,外祖父仍“忙个不息”时,她心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她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她担心在这个“规矩”中听歌的日子过去了,顿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头。而这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理最细致入微的生动写照,洋溢着爱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父试探地问她“你试告我,愿意哪一个”时,她立刻娇嗔地把话题岔开,掩饰内心的真情,无一不包含一个初涉爱河的少女的羞涩。当翠翠想到自己走后,爷爷的孤独,凄苦,伤心与焦虑时,她又不免担忧起来。于是认真地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时怎样一幅充满祖孙之爱的人间真情啊。作者用情真挚,细腻生动写出了湘西淳朴的社会风气。

   《边城》中没有一个人不是善良与美的化身,都具有作家所向往的人性美。《边城》处处洋溢着“美”与“爱”。作者写天宝兄弟俩对爱情的忠贞,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正如小说研写:“弟弟一开口,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口了.”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情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老船夫,是《边城》中最令人难忘的人,不仅仅因为他侠骨柔肠,淳厚善良.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正由于他的谨慎和关心, 增加了翠翠爱情的曲折.大老怪他,二老怪他,顺顺怪他,翠翠也不理解他.他带着委屈和寂寞死去.渡船和白塔是老船夫的化身.祖父是白塔下唯一的一家,五十年来,每天都离不开船,渡船被水冲走了,白塔坍了,老祖父死了,杨马兵主动来照顾翠翠,都显示了边城人以诚相待,互相友爱的美好情怀.众人捐助重修了坍塌的白塔,表示老船夫淳朴、善良的人性永远活着.船总是顺顺慷慨好义,豪爽正直,济人以急.小说的其他人物如杨马兵、过渡客人、商人也都那样热诚、质朴、善良……正是这些具有美好人性的人们,创造了边城和平安宁的“爱”的氛围.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的:“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暖.”《边城》“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二、质朴、清新、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

细读沈从文的《边城》,就会感受到他似乎是诉说着一个悠远的爱情牧歌,无论是翠翠,还是她的父母,冥冥中好像有宿命纠缠似的,尽管她们美好、恬静、是自然之子,他们的人生却同样令人悲哀,有一股扼腕之痛.他似乎要带给我们的就是那一股莫名的人间惆怅之感.沈从文的作品中并没有直接的叙述翠翠父母的爱情与死亡.他是从叙述中的交待,爷爷和杨马兵的回忆来让我们知道当年的那个故事.汪曾祺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可以说,在翠翠这个温暖恬静的爱情梦的后面,她父母的非正常死亡始终就像一个咒语,影印在翠翠的头上,使得老船夫“因为翠翠的成长,使祖父记起了些旧事,从掩埋在一大堆时间里的故事中,重新找回了些东西.这些东西压在心上很显然是有些份量的.”这无形的“份量”正是让我们难以轻松的原因.翠翠会步她母亲的后尘吗?还是她会找到她自己的幸福.从爷爷的回忆中,我们知道当年翠翠的母亲也是一个活泼、天真,“乖得使人怜爱”的摆渡女孩,她让人喜欢让人爱慕,杨马兵也是给她唱歌的其中之一的追求者,而翠翠母亲只爱那个“穿起绿盘云得胜褂,包青绉绸包头”的绿营屯戍兵.他们“一个在半山上竹篁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她不象翠翠那么害羞,却有苗人姑娘的大胆,在青山碧水之间与情郎对歌,她的爱热烈蓬勃,可是这样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姑娘为什么会放弃生命呢?研究者认为或许是民族成分不对,或许是军人不能与当地百姓通婚,更或许是门户财富不对,可是,无论二人不能结婚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在相爱之前就一定是知道这个结局的,因为老船夫显然不是婚姻的反对者,可以说,他们的命运早就横在前面等着她们了。

翠翠的成长似乎是她母亲的翻版,只是更为安谧、详和,象林中的小兽,她一天天的长大,也让爷爷为她的命运而一天天的担心.她会和她的母亲有一样的命运吗?这也是我们每个读者所担心的.翠翠不会唱歌,甚至遇见喜欢的人也“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跑了”,这就让人更加担心这个柔弱女孩的命运了.她的孤儿身份使她渴望爱情,她与傩送的初次相遇就两情相悦,坚定不移了.一个是非他不嫁,一个是非她不娶.都对对方充满了信心,当天宝大老也喜欢上翠翠,甚至托人做媒,当弟弟的却自信的说:“大老,你信不信这女子心上早已有了个人?”他们在这之前既没有相互对山歌,又没有月下相会,只是凭着对爱的直觉感应.可是直觉偏偏是个把握不住的东西,不然翠翠为什么在二老的山歌声中只会做梦去采虎耳草呢?虽然它暗示着爱情的萌动却也投下了对爱误解的影子.“自然越是平静,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就是始终笼罩在人事面前那片莫名担忧之情.当我们看到王团总要用一座碾坊作为陪嫁,看中了傩送时,不由更加担忧起来,渡船竞争的过碾坊吗?这个担忧还没有平息,又传来大老落水身亡的消息以及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的误解,这接二连三人事的变动破坏了原来和平的境界,翠翠的命运变得前途未卜.难道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吗?翠翠的血管毕竟流着她父母的血,虽然她不能去斗争,她的心里埋藏极深,却也在不经意中维护自己的幸福.她会唱:“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这“团总的小姐”就是她潜意识中会破坏自己幸福的假想敌.雷雨之夜,爷爷去逝了,船总顺顺在安排完爷爷的丧事后也愿意把翠翠接到他家去,事情似乎峰回路转,傩送只是因为父亲逼他接受碾坊而气出走,而现在只要他回来就皆大欢喜了.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荼峒来”.甚至作者还说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命运难道就这样捉弄人吗?当一切外在的原因消失后,命运就充当了审判的角色.可是翠翠的生命开始觉醒,她拒绝了去船总家,而是自有主张地在那里等着爱人,因为他“也许明天回来”.这种等待的本身就是这个柔弱的女孩对命运的反抗.我们所感到的灵魂的震荡不是由她的“等待”的行为所得来的.傩送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不知道,可是翠翠一定会等待下去.在茶峒,女孩十五六岁就该出嫁了,翠翠已经“满十五进十六了”,到了应该出嫁的年龄了,却选择在青山绿水间等待爱人,这种等待或许是一天,或许是一辈子呀! 小说无意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而是着力描绘人物的内心感情.整个作品是那样浑朴天成,如同作家笔下的溪水,顺着山势,或急或缓,自然流淌,毫无人为造作之感.小说的语言也与所表现的内容和谐统一,质朴、清新、自然、含蓄,处处蕰含着浓郁的诗情,字字浸渍着作家的温暖.表现在语言上,沈从文去掉了喧嚣的词藻,去掉了色彩强烈的句子,只求“言语的亲切”.那些看来不用心修饰而却又是很考究的句子,以自然为最高修饰原则,以恬静之美为最高美学风范,构成了沈从文的叙事风格.

除了语言的诗化、散文化外,《边城》人物对话的语言也很有个性化,非常符合对话人的身份,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比如有一年端午节之际,翠翠和外祖父商量谁去看龙船:

见祖父不在说话,翠翠就说:“我走了,谁陪你?”祖父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把一对眉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船陪你.爷爷,你真是,只有这只宝贝船!”在这里,少女翠翠的天真烂漫,外祖父的爽朗风趣都跃然纸上.

《边城》在艺术上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其出色的心理描写,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的揣摩十分透彻、贴切,以至于让有的女性感叹说:“沈从文是个男的,怎么能够把女孩子的心理琢磨这么透.《边城》中有几处都写到了少女翠翠在初涉爱情时的矜持、害羞而又怦然心动的细微心理.她在初遇二老时曾因误解骂过他,然而当她回去听说此人就是浑名“岳云”的傩送时,到了家,“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翠翠情窦初开,这种爱情心理是十分含蓄的.然而后来第一个来他家提亲的却是老大天保:“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怦怦地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地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这里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少女的惊愕和极度失望、掩饰的心理过程,让人难以忘怀。

《边城》的结构也是十分精巧的,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有二十一章组成,恰似有各个乐部共鸣所组成的一部交响曲,内在的连贯是十分紧密的,然而拆开来看又可单独组成一个个精美的故事,很好地体现了沈从文追求小说结构匀称的美学主张.尤其是小说的结尾,具有蕰藉含蓄、回味无穷的味道,十分耐人咀嚼,让人感到一种忧伤、缺憾的美。

 三、《边城》具有独特深层悲剧意蕴

首先文章具有民族悲剧:一条绵长千里的湘西水,维系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人涉外能够寄托。凤凰古城的风土人情,那挥之不去的遥远回忆,承载着他的作品主题,呼唤着他的全部情思,寄托了作者民族和个人的隐痛。

在当时,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刚在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下结束了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统治,又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最黑暗时期,一方面受长达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举入侵,让本来就饱经战火的中华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中华大地烽火连天,人民群众陷入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先生毅然选择了湘西这片纯朴美丽的土地,用诗一般的语言一片一片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

历代统治者视湘西为“蛮族”“匪区”,实行征服、屠杀与同化的策略;现实的黑暗——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地方军阀为一己私利的残杀、人民遭受的苛扰与歧视、精神上的被压抑、毒害,一齐汇集在作者对湘西历史——现实——未来命运思索而激起来的情感潮流中,向读者的心灵撞击。

湘西地方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见出湘西地方民族“生命”的神性。但它又带着几乎千年不易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如不加改造,势必在现代竞争中成为地方民族衰亡的因子。“这样,沈从文露出有关湘西人、事、景、物全部描写的核心——一个地方民族的悲剧命运。”

其次整个文章也充满着爱情悲剧:《边城》是一幕爱情悲剧,看似文字轻松酣畅的流淌、实则笔墨浓晕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爱情悲剧的美丽。沈从文笔下的妙龄翠翠,细腻得再现了一个少女春情朦胧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少女羞涩的恍惚与冷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作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痴心爱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没,躲避推脱,终于忧郁等待的竟是一场悲剧。

翠翠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那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主人公翠翠到了“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的年龄,无意中与傩送相遇,从此便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甚至为“属于自己” 的事“沉默一个夜晚”,但她却羞于作大胆的爱情表白和热烈的追求,仅仅停留在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上。对于爱情,对于幸福,翠翠除了等待,还是等待。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真的是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一座沉默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隐忍着什么。翠翠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那个可以让她连做梦都能被他的歌声带的很远的人开始,她就选择了沉默。到头来,她的爱情以沉默告终。

小说的结尾挥洒得十分悲壮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作者把文章中描述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变成了一个“善”的悲剧,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最后在刻画人物上体现了命运悲剧:真正进入悲剧情景的观众,由主角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的事实“人类”在无可预测的命运之手中的软弱与无助.整个文章浸透着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但更多的是淡淡的孤独悲哀,让读者常有一种“悲悯感”。

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由此小说容纳了现实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和变动,天意与认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尽管写的只是沅水流域各个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

主人公翠翠不知道大佬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爱而忧愤出走后发生“水鸭子”被溺死的悲剧,她不知道二佬傩送离乡远行也是因为不能得到她的爱,她甚至不知道爷爷突然离世也全是由于替她的幸福思虑而心力交瘁所致。只有这一切都已发生。陪伴她的杨马兵向她说明之后,她才如梦初醒,“哭了一个夜晚”。最后,只得陷入遥遥无期的等待之中。这些平凡生命主体的沉浮飘忽,折射出作家对人生命运的不可把握、偶然性和不可知性的深沉的忧虑和思索。小说深刻地反映了湘西人们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翠翠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湘西人民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他们无法摆脱如画般静止的命运与生活,无法摆脱潜在的流动的悲剧命运。处处闪耀着人性关环的小说却是个悲剧的结局,生活在纯自然的状态下的湘西人却处处受命运的摆布,快乐、自由生活的人们都有一种难解的凄凉。捧着这部证明人性美的杰作,却感沉重的忧郁,那种对人世间容不得美物共存的朦胧的预感总是笼罩在心头,留给读者的是作品背后深沉的悲痛。

文章以“美”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湘西世界”,以质朴、清新、自然、含蓄的艺术风格.构筑了永久魅力的艺术乐园。而对美的别样追求,对生命终极价值和意义的深层思考,对人生角色的悲悯情怀,则体现了其独特的深层悲剧意蕴。一个具体的现实人生景象里,寄托了一种人生情绪。人物在追求生命自主的现实人生上,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小说塑造的种种悲剧,蕴涵的种种悲剧情思,使小说的文体有一种独特的“美”,奠定了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地位。这是广大读者喜爱沈从文《边城》作品的主要原因。

 注  释:[] 金介甫著.虞建华 / 邵华强 译.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第113

②凌宇.从边城走上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第237

③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第386

④《沈从文全集》,第8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⑤《沈从文全集》,第1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

 

 

 

 

【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边城的艺术美】相关的文章

网站使用说明